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马志永

中国农科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团队首席科学家,上海市领军人才。现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上海市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长期从事乙型脑炎等人畜共患病和猪呼吸道传染病研究,探究宿主先天性抗病毒反应机制及病毒逃逸机制,寻找抗病毒药物设计的靶标分子,研发新型诊断技术和疫苗。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课题20余项。在《PLoS Pathogens》《Journal of Virology》《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获专利16余项。

E-mail:zhiyongma@shvri.ac.cn 


研究论文_病毒

  • 犬瘟热病毒N基因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李丹丹;刘柱;丁明洋;李传峰;陈宗艳;张淼涛;刘光清;

    采用PCR方法扩增犬瘟热病毒N基因,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中,构建犬瘟热N基因原核表达重组质粒,然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N蛋白。从包涵体中纯化重组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其特异性。结果显示PCR扩增得到犬瘟热N基因,重组N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得到表达,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与N蛋白特异性反应。

    2016年03期 v.24;No.111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阅读次数:123 ]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构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H9N2禽流感重组病毒

    崔宏锐;滕巧泱;石迎;陈鸿军;李雪松;刘芹防;李泽君;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普遍存在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宿主范围较广,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具大流行潜力的病毒之一。为了利用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 uorescent protein,GFP),通过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将A/Chicken/Shanghai/2093/2009(H9N2)(SH2093)毒株的NS2基因连接到PB1基因下游,同时将GFP基因连接在NS1基因之后,拯救并获得了1株表达GFP的重组病毒SH2093-GFP。虽然SH2093-GFP在MDCK细胞上的增殖能力低于野生毒株SH2093,但该病毒可以成功表达GFP,为进一步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作为外源基因表达载体等提供重要依据。

    2016年03期 v.24;No.111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阅读次数:151 ]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马源抗犬瘟热病毒免疫球蛋白的制备

    严妍;张锦霞;王东方;郑光来;张守峰;扈荣良;

    将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疫苗株接种Vero细胞,连续培养至TCID50为10-4.625/m L。采用肋间肌多点注射方法免疫马,4周后每2周采集血液,分离血清,病毒中和试验测定血清中中和抗体效价,最高值达到212.5。以硫酸铵沉淀法纯化Ig G,病毒中和试验测定其中和抗体效价可达214。通过肌注犬观察,无明显不良反应。研究结果证明,本试验制备的马源免疫球蛋白可用于犬的抗体治疗,为犬瘟热的治疗制剂研发开辟了新方向。

    2016年03期 v.24;No.111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阅读次数:109 ]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 PCV2与PRRSV体外共感染对肺泡巨噬细胞系炎症反应的影响

    石坤;魏建超;邱亚峰;张克龙;李宗瑞;刘茜倩;李蓓蓓;刘珂;邵东华;陈立志;马志永;

    为了探讨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共感染后调控炎症反应的机制,选用稳定表达CD163的PAM细胞系3D4/21,分别设PCV2、PRRSV、PCV2+PRRSV(接种PCV2后12 h接种PRRSV)共感染组和对照组,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indirect immuno fluorescene assay,IFA)方法检测PCV2和PRRSV在PAM-CD163上的阳性率,采用RT-PCR检测IL-6、IL-8、IL-1β、IL-10表达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PCV2和PRRSV均能感染PAM-CD163;PCV2单独感染PAM-CD163,早期促进了IL-6、IL-8、IL-1β的表达,晚期促进IL-10表达;PRRSV单独感染PAM-CD163能在晚期促进IL-1β、IL-10的表达;与PCV2单独感染PAM-CD163相比,PCV2+PRRSV共感染促进了IL-10表达并且持续增加;与PRRSV单独感染PAM-CD163相比,PCV2+PRRSV共感染促使IL-6、IL-8、IL-1β的表达量较早出现增加,并且持续增加。可见两种病毒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机体免疫系统。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解析PRRSV与PCV2共感染调控炎症反应的机理。

    2016年03期 v.24;No.111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阅读次数:152 ]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研究论文_细菌

  •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Ⅵ型分泌系统2evfC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王栋;王少辉;孟庆美;刘新;许漩;杨登辉;韩先干;丁铲;张焕荣;于圣青;

    为了分析VI型分泌系统2(Type VI secretion system2,T6SS2)核心组分Evf C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APEC evf C基因缺失株,并利用低拷贝质粒p STV28构建互补株。然后比较分析野生株、缺失株与互补株的生长曲线、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黏附侵袭能力、胞内存活能力、动物致病力等生物学特性差异。结果表明,evf C基因缺失不影响APEC的生长速度、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黏附侵袭能力。然而,缺失evf C可导致APEC在HD-11胞内存活能力及对雏鸭的致病力降低。本研究为阐述APEC T6SS2的致病作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6年03期 v.24;No.111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阅读次数:141 ]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 流产布鲁菌ppdk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高建鹏;田明星;鲍衍清;李朋;刘佳萌;王少辉;丁铲;于圣青;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感染引起的呈全球性分布的人畜共患细菌性传染病。布鲁菌是一种兼性胞内菌,感染宿主依赖多种基因的表达和调控。近年来,胞内菌的碳代谢与致病力的关系成为研究的热点。前期研究发现碳代谢相关的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基因与布鲁菌毒力相关。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流产布鲁菌ppdk基因缺失株,通过环境压力因子耐受性实验、胞内存活实验和动物致病性实验等探讨ppdk基因对布鲁菌毒力的影响。结果显示,ppdk基因缺失能减弱布鲁菌对多粘菌素B和大牛血清的抵抗性,减弱细菌胞内存活的能力和对小鼠的致病力,表明ppdk基因与流产布鲁菌的毒力密切相关。

    2016年03期 v.24;No.111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阅读次数:156 ]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 猪链球菌2、7、9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刘琪;王娟;周如月;甘振磊;贾爱卿;王贵平;

    根据Gen Bank中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2、7、9血清型的荚膜多糖基因簇中的斜基因序列,分别设计3对引物,在完成最佳条件筛选、特异性、敏感性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快速区分猪链球菌2、7、9三种血清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对我国广东省分离鉴定的猪链球菌进行分型鉴定。结果表明,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分别对猪链球菌血清2型、7型和9型扩增出特异性片段,片段大小分别是360、600、800 bp。该方法特异性良好,与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multocida,Pm)、波氏杆菌(Brodetella bronchiseptica,Bb)、沙门氏菌(Salmonella,Sal)、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以及猪链球菌其他29个血清型均无交叉反应。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临床分离的341株猪链球菌菌株进行血清型分型鉴定,并与传统的血清凝集分型结果进行比较,二者符合率为97.36%。与传统的血清凝集方法相比,本研究建立的PCR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等特点,可应用于实验室的快速诊断以及猪链球菌的流行病学调查。

    2016年03期 v.24;No.111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阅读次数:117 ]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 雏鸡感染肠炎沙门氏菌后脾脏中TLR4和TLR15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

    贾雪波;盛中伟;施寿荣;邹剑敏;

    本研究以中国地方三黄鸡为实验对象,检测在肠炎沙门氏菌的急性感染期,雏鸡生长和脾脏中TLR4和TLR15 m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将2日龄三黄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攻毒组,攻毒组颈部皮下注射100μL含106 CFU肠炎沙门氏菌的PBS缓冲液,对照组则注射等体积PBS缓冲液。分别在感染后d1和d3(即3日龄和5日龄)记录雏鸡体重和采集脾脏样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两组雏鸡脾脏样品中TLR4和TLR15 m 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3日龄时对照组雏鸡体重与出雏重相比差异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发生增重停滞,而攻毒组雏鸡体重显著低于出雏重(P=0.018)和3日龄对照组体重(P=0.026);攻毒后d3,对照组体重极显著高于0日龄体重(P=0.000),并且与攻毒组鸡的体重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而此时攻毒组鸡的体重亦增加并超过0日龄体重(P=0.051)。肠炎沙门氏菌攻毒后,雏鸡脾脏中TLR4(P=0.023)和TLR15(P=0.000)m RNA表达均发生显著上调,其中TLR15 m RNA表达的上调持续至5日龄(P=0.000);肠炎沙门氏菌对雏鸡体重、脾脏中TLR4和TLR15 m RNA表达的影响,在日龄上均表现出极显著的交互效应(P=0.000),且雏鸡体重和脾脏TLR4 m RNA表达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471,P=0.000)。综上所述,在肠炎沙门氏菌的急性感染期雏鸡的体重增长受到严重影响,脾脏中上调的TLR4和TLR15 m RNA表达参与了三黄鸡沙门氏菌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

    2016年03期 v.24;No.111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7K]
    [阅读次数:134 ]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 柔嫩艾美耳球虫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DF-1细胞中的表达

    朱雪龙;黄兵;韩红玉;赵其平;朱顺海;李聪;门启斐;王自文;夏伟丽;董辉;

    为了构建柔嫩艾美耳球虫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Eimeria tenella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Et STK)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实现在DF-1细胞中的表达,以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c DNA为模板,PCR扩增Et STK基因,将扩展产物与真核表达质粒pc DNA3.1-flag连接,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 DNA3.1-flag-Et STK,测序鉴定正确后,转染DF-1细胞进行表达,利用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 uorescene assay,IFA)对其表达情况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重组质粒pc DNA3.1-flag-Et STK构建成功。Western blot显示在54 k Da处出现条带;IFA检测到特异性的绿色荧光,表明构建的重组质粒pc DNA3.1-fl ag-Et STK成功地在DF-1中实现了表达。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柔嫩艾美耳球虫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的功能及球虫核酸疫苗提供了基础。

    2016年03期 v.24;No.111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阅读次数:194 ]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研究论文_寄生虫

  • 大、小鼠来源32d日本血吸虫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王涛;洪炀;傅志强;曹晓丹;吕超;窦雪峰;许瑞;韩倩;贾秉光;赵枝新;林矫矫;

    大鼠为日本血吸虫的非适宜宿主,而小鼠为日本血吸虫的适宜宿主。前期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影响了日本血吸虫在不同适宜性宿主体内的生长发育,然而血吸虫中存在哪些凋亡相关基因及凋亡通路?哪些凋亡相关基因可能影响血吸虫的生长发育相关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构建了日本血吸虫全基因组本地BLAST数据库,利用人的凋亡基因为索引搜索到了15个日本血吸虫凋亡相关基因。同时收集了大、小鼠来源32 d日本血吸虫,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32 d虫体中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鉴定了大鼠和小鼠两种不同适宜性宿主来源32 d日本血吸虫差异表达的凋亡相关分子,为探讨日本血吸虫与不同适宜性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

    2016年03期 v.24;No.111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阅读次数:112 ]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 弓形虫卵囊壁蛋白OWP1的重组表达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制备

    白宇;李培德;胡景炎;何杰;陈欢利;吴春琴;金俊杰;

    为研究制备弓形虫卵囊壁蛋白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以弓形虫弱毒株ME49株DNA为模板,应用PCR技术扩增卵囊壁蛋白OWP1基因,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28a-OWP1,经过IPTG诱导表达和His纯化树脂纯化重组蛋白His-OWP1。重组蛋白His-OWP1作为免疫原,免疫7周龄雌性BALB/c小鼠,重组蛋白GST-OWP1作为检测筛选抗原,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弓形虫卵囊壁蛋白OWP1的单克隆抗体。结果表明,获得2株稳定分泌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株(4A2和2C10)。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研究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能够识别重组表达蛋白。制备获得的2株稳定性好、效价高的单克隆抗体,可为今后研究特异敏感的弓形虫病血清学检测方法提供材料。

    2016年03期 v.24;No.111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阅读次数:118 ]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 日本血吸虫C1q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免疫保护效果评估

    贾秉光;洪炀;韩倩;吕超;王涛;柴淑梅;曹晓丹;陆珂;宰金丽;马帅;林矫矫;傅志强;

    本研究利用PCR技术扩增到日本血吸虫C1q BP基因,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 ET-32a(+)-Sj C1q BP,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将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评估其免疫保护效果,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免疫原性,ELISA检测其特异性抗体水平,应用补体溶血试验分析重组蛋白对补体溶血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日本血吸虫C1q BP基因含729 bp的编码序列,在大肠杆菌中BL21(DE3)中表达后,用His-Bind亲和层析纯化可获得50 k Da的重组蛋白r Sj C1q BP。应用重组蛋白r Sj C1q BP免疫BALB/c小鼠可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性Ig G抗体,诱导36.08%的减虫率和43.45%的肝脏减卵率;补体溶血试验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能够抑制补体溶血。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日本血吸虫Sj C1q BP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2016年03期 v.24;No.111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阅读次数:139 ]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蜱及牛羊蜱传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陈秋语;罗金;陈泽;陈荣贵;王海军;段维春;崔建国;包拉提·乌木尔别克;李凯;刘小翠;郝嘉玮;刘光远;

    为调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的蜱及家畜血液样品中潜在蜱传病原的流行情况,采集了新源县、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巩留县和昭苏县的蜱(600只,150只/县)及血液样品(牛血1200份,150份/县/月;羊血1200份,150份/县/月)。根据形态学标准,共鉴定出边缘革蜱、刻点血蜱、残缘璃眼蜱、亚洲璃眼蜱及嗜群血蜱5个蜱种。运用PCR方法和序列分析,对采集的蜱、羊血和牛血样品进行检测,发现了泰勒虫、巴贝斯虫、牛无浆体、噬吞噬细胞无浆体、边缘无浆体、羊无浆体、螺旋体和立克次体等多种病原。结果表明,伊犁州人和动物蜱传病原在蜱及动物体内大量存在,特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原体的阳性率较高,流行普遍,对人和动物的危害严重。

    2016年03期 v.24;No.111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阅读次数:130 ]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研究论文_其他

  • 猪谷氧还蛋白I(GLRX1)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马改妮;刘珂;郇贝丽;魏建超;邵东华;李蓓蓓;邱亚峰;石元元;马志永;

    本研究针对猪GLRX1设计特异性引物,将PCR扩增片段分别连接至T-easy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经筛选、鉴定纯化后,10倍梯度稀释作为质控样品,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中GLRX1标准曲线的构建,并进行反应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标准曲线线性关系R2值均在0.99以上;特异性结果表明只能检测到猪GLRX1扩增曲线;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检测猪GLRX1基因的SYBR Green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为后续对猪传染性疾病与猪GLRX1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特异、灵敏的检测方法。

    2016年03期 v.24;No.111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阅读次数:152 ]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简报

  •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基因2型毒株的分离与鉴定

    张淑琴;谭斌;程世鹏;

    本研究采用特异性RT-PCR从某实验室送检MDBK细胞中分离到1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命名为BVDV-C1。通过免疫荧光、电镜观察和5'UTR序列测定及分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在MDBK细胞中无细胞病变产生,应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检测,在感染细胞胞浆内呈现特异性荧光信号,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未检测到荧光。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呈圆形,有囊膜,直径约为50 nm。5'UTR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属于BVDV-2b基因亚型。BVDV-C1株的分离对进一步开展疫苗研发、流行病学调查以及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6年03期 v.24;No.111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阅读次数:129 ]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征稿启事

    <正>《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主办。本刊坚持普及与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在促进动物传染病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

    2016年03期 v.24;No.111 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阅读次数:86 ]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