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彦峰;欧晓晴;贺赛男;唐兰兰;赵飞扬;廖瑛;仇旭升;谭磊;宋翠萍;丁铲;孙英杰;
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DEAD/H-box解旋酶超家族中DDX46敲除细胞,并评估DDX46敲除对新城疫病毒(NDV)复制和抗病毒免疫的影响。首先针对DDX46共设计3条sgRNA,构建重组LentiCRISPRv2-DDX46质粒,包装慢病毒并感染HeLa细胞,使用嘌呤霉素进行筛选,最后进行亚克隆筛选。通过测序以及Western blot验证,结果表明共得到2株杂合子DDX46敲除细胞系。NDV分别感染野生型和DDX46敲除细胞,结果显示NDV复制在DDX46敲除细胞中受到显著抑制,而干扰素β和下游干扰素刺激因子的表达量则显著增加,表明NDV感染细胞后,DDX46显著抑制宿主天然免疫,并促进病毒复制。上述研究为DDX46调控抗病毒先天性免疫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5年04期 v.33;No.16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阅读次数:9 ]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葛丽娟;刘芯怡;吕雯雯;刘浩然;付强;史慧君;
为探索紧密连接蛋白OCLN对马疱疹病毒1型(EHV-1)复制的影响,本研究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与慢病毒介导构建OCLN基因稳定敲除和过表达的BHK-21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检测OCLN敲除和过表达后的蛋白表达情况;使用qPCR、Reed-Muench、Western blot法等检测EHV-1 DNA水平、蛋白表达量、病毒滴度及致细胞病变(CPE)情况等。结果显示:成功构建出OCLN基因敲除的BHK-21细胞株,可显著降低EHV-1 DNA含量、蛋白含量和病毒滴度,阻止EHV-1吸附和内化过程,减弱细胞变圆、脱落等CPE发生;OCLN蛋白过表达后显著增加EHV-1 DNA含量、蛋白含量和病毒滴度,加快EHV-1感染造成的CPE。综上所述,OCLN是EHV-1感染宿主的关键因子之一,在EHV-1感染靶细胞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建立抗EHV-1的药物作用靶标筛选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2025年04期 v.33;No.166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成玉婷;焦琳琳;吴庆国;朱善元;
为探讨鸭坦布苏病毒(DTMUV)201909株在不同细胞中的适应性,本研究以DTMUV-201909株感染4种不同细胞系(DEF、DF-1、BHK21和Vero),并用TCID_(50)、RT-PCR和IFA方法分析DTMUV增殖情况。结果显示:DTMUV在DEF和DF-1细胞中复制能力较BHK21和Vero细胞强;利用一步克隆技术获得DTMUV Capsid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并瞬时转染至DEF细胞;PCR扩增获得Capsid片段大小为360 bp;Western blot显示重组质粒在细胞内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质量大约为16 kDa;IFA观察到DTMUV Capsid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分布;将DTMUV Capsid质粒转染至DEF细胞,发现IFN-α、IFN-β和IFN-γ表达分别升高3.78、2.31和1.82倍,MAVS、TLR3和RIG-I表达分别降低49.5%、62.3%和73.1%。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DTMUV的分子致病机理奠定基础,也为深入研究DTMUV Capsid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材料。
2025年04期 v.33;No.166 18-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孙倩;宋瑞鹏;林俊;覃绍敏;陆晨阳;杜泓明;岑敏;劳论邦;刘金凤;吴健敏;
本研究针对1株分离自广西某地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GX15开展研究。GX15株基因全长为28 042 nt,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该毒株属于GⅡb基因亚型,分析其毒力相关基因发现GX15株在S蛋白上的多个中和抗原表位存在变异,其中第254位天冬酰胺(N)和第255位色氨酸(W)的缺失不仅涉及病毒的中和表位,还涉及病毒的附着结构域(CAD),影响病毒与细胞间的结合,而ORF3基因虽然具有PEDV高致病性毒株的分子特征,但在ORF3蛋白上却有F70I和A126T 2个突变。动物感染试验发现,GX15株以10~(4.23) TCID_(50)的病毒液经消化道途径人工感染6日龄仔猪可引起腹泻并导致仔猪死亡,以10~(1.23) TCID_(50)剂量感染仔猪,仔猪出现腹泻但未发生死亡。本研究结果为后续建立PEDV动物感染模型并进行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5年04期 v.33;No.166 2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4K]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支雪纯;梁露静;张丹丹;仇旭升;宋翠萍;孙英杰;廖瑛;丁铲;谭磊;
对实验室前期构建的新城疫病毒(NDV)载体表达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表位疫苗候选株rLa-IBV-epi进行免疫效力评价。为验证该疫苗候选株的免疫效力,本研究通过免疫3日龄SPF雏鸡,对鸡群抗体水平监测发现,2周后达到顶峰,3周内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攻毒保护试验表明,rLa-IBV-epi株对试验鸡的IBV攻毒保护率大于90%,对NDV攻毒保护率达100%。本研究为rLa-IBV-epi疫苗候选株的进一步生产使用奠定了基础。
2025年04期 v.33;No.166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王志悦;李欣蕊;崔子扬;贺志新;孙嘉咛;王许刚;王瑞;李春红;徐明举;张瑞华;徐彤;
本研究以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RNA为模板,利用RT-PCR获得960 bp的血凝素HA1基因,将其克隆至乳酸菌表达载体pMG36e,构建pMG36e-HA1重组质粒;pMG36e-HA1电转乳酸乳球菌MG1363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乳酸乳球菌MG1363-pMG36e-HA1,应用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HA1在重组乳酸菌的表达情况;将重组乳酸乳球菌口服免疫10日龄雏鸡,每只鸡口服2×10~9 CFU菌液,共免疫2次;分别在免疫后第7、14天采集血清与气管灌洗液,并检测其抗体与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显示:成功构建出重组乳酸乳球菌MG1363-pMG36e-HA1,且重组乳酸乳球菌成功表达血凝素HA1蛋白,该蛋白能够与H9亚型禽流感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结合反应;雏鸡口服免疫后,其血清与气管灌洗液中抗体与细胞因子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上升。本研究表明,构建的重组乳酸乳球菌MG1363-pMG36e-HA1能够有效刺激免疫应答,口服免疫雏鸡后能够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
2025年04期 v.33;No.166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阅读次数:8 ]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田昌海;喻晓航;丁彦彬;邬雅丽;刘一宁;缪葭皓;谭骞龙;罗烨;余兴龙;
为了探究沙门氏菌Flagellin基因作为分子佐剂的作用,同时评价伪狂犬病病毒(PRV)gD糖蛋白与Flagellin融合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根据真核细胞HEK-293F密码子偏好,对PRV流行毒株的gD基因进行优化,优化后与合成的沙门氏菌鞭毛蛋白Flagellin基因通过连接肽(EAAAK)连接,并分别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TT5,得到pTT5-gD和pTT5-gD-Flagellin重组质粒,转染至HEK-293F细胞中进行表达。经Western blot与SDS-PAGE检测后,将亲和层析纯化的gD与gD-Flagellin蛋白分别与ISA VG 201佐剂乳化,免疫小鼠。对小鼠的血清特异性抗体与中和抗体进行检测,并进行攻毒实验。结果显示:gD-Flagellin重组蛋白能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并对小鼠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使用变异毒株PRV-XiangA攻毒后,gD-Flagellin组小鼠存活率为100%,gD组和商品化灭活苗组小鼠存活率均为50%,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本研究为伪狂犬病亚单位疫苗的研发及该病的防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5年04期 v.33;No.166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石帅锋;贾静;郑明政;张倩;洪炀;林矫矫;傅志强;
为评估日本血吸虫抱雌沟蛋白作为疫苗候选抗原的潜力及其与GEL 02和ISA 201佐剂配伍后的免疫应答,本研究通过构建重组质粒pGEX-4T-1/SjGCP并在大肠杆菌(E.coli)中诱导表达,纯化融合蛋白rGST-SjGCP,用Western blot检测其抗原性,再将其分别与2种佐剂配伍后免疫小鼠评估其免疫效果,用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GEX-4T-1/SjGCP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诱导表达,纯化后得到约100 kDa的融合蛋白rGST-SjGCP;rGST-SjGCP分别与GEL 02和ISA 201佐剂配伍后免疫小鼠,均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性IgG抗体,分别是佐剂对照组的7.07倍(P<0.001)和6.86倍(P<0.001),特异性抗体亚型IgG1/IgG2a的比值与佐剂对照组相比分别升高了13.68%(P<0.05)和14.71%(P=0.3468);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和融合蛋白rGST-SjGCP免疫小鼠血清均可特异性识别目的蛋白,表明rGST-SjGCP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与PBS组相比,rGST-SjGCP与GEL 02佐剂配伍后在小鼠中诱导了25.87%(P<0.01)的减虫率和27.36%(P<0.05)的肝脏减卵率,rGST-SjGCP与ISA 201佐剂配伍后在小鼠中未诱导产生差异显著的减虫率和肝脏减卵率。结果表明,rGST-SjGCP结合GEL 02佐剂可诱导偏向Th2型免疫应答,具有免疫保护效果。本研究为评价日本血吸虫抱雌沟蛋白作为疫苗候选抗原的潜力及疫苗佐剂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2025年04期 v.33;No.166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鲁壮壮;连丽燕;王志豪;林秋;范修齐;孔兰芳;蒋蔚;陈兆国;陈伟;韩先干;
wbkC基因编码布鲁菌脂多糖O-链合成必需的甲酰基转移酶,开展其免疫原性研究,可为开发布鲁菌亚单位疫苗及诊断技术提供候选靶标。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后扩增wbkC基因,构建其表达质粒,进行蛋白表达,并利用Western blot检测WbkC的免疫反应性;通过对BALB/C小鼠免疫WbkC,评价其诱导小鼠抗体及细胞因子产生水平。结果显示:成功构建表达质粒pCold I-wbkC,获得大小约31 kDa的重组蛋白,并与布鲁菌阳性血清具有免疫反应性;在免疫小鼠后的7、21、35、49 d均可产生抗WbkC抗体,且在35 d达到最高水平;利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分别对小鼠细胞因子的转录和表达水平进行检测,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IL1-β(P<0.01)、IL-6(P<0.01)、TNF-α(P<0.0001)、IFN-β(P<0.05)转录水平上调,免疫组血清中的IL-6、IFN-β和TNF-α的含量分别升高1.41、3.32和9.32倍,而IL-Iβ的含量没有变化。本研究表明WbkC蛋白具有多个B细胞、T细胞位点,结构复杂,是免疫原性蛋白;该蛋白可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能显著提升小鼠细胞因子的含量及脾脏细胞中的转录水平,表明其可诱导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为后续以WbkC蛋白为靶标开展布鲁菌亚单位疫苗和诊断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33;No.166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郭伟奇;王欣宇;王帝;胡剑刚;张贝贝;姚澜;王芷洋;祁晶晶;田明星;鲍衍清;王少辉;李娜;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能够引起禽的大肠杆菌病,对我国养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QseC蛋白的跨膜区域、信号肽、抗原性及亚细胞定位,设计表达引物,以APCE110菌株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oldⅠ-QseC并转化至大肠杆菌感受态BL21(DE3)中诱导蛋白的表达和纯化,重组蛋白QseC与抗QseC小鼠血清和血清型为O1、O2、O78的APEC康复血清进行Western blot试验,检测其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用C-ImmSim、ClusPro分别进行免疫模拟和蛋白-Toll样受体的分子对接,验证QseC蛋白的免疫效果和蛋白与Toll样受体分子之间的结合模式。结果显示:QseC蛋白是细菌的胞质跨膜蛋白,其中膜内区共编码183个氨基酸,膜外区共编码208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中无信号肽,抗原性为0.51;成功构建表达质粒并在上清中表达,经纯化浓度为0.8 mg/mL;Western blot结果显示,QseC能与抗QseC小鼠血清和不同血清型的APEC康复血清产生特异性条带,表明QseC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C-ImmSim免疫模拟显示,在3、10、17日龄进行免疫能够诱导宿主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和记忆免疫,并在25日龄左右抗体效价达到最高值;分子对接结果显示,QseC蛋白与TLR2、TLR4和TLR5受体都具有较高的亲和力。本试验成功构建了pColdⅠ-QseC表达质粒并纯化获得QseC蛋白,验证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同时,与TLR2、TLR4和TLR5受体都具有较高的亲和力。本研究结果为APEC亚单位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33;No.166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曹维伟;王艳;倪美;胡春亮;魏中锋;朱秀高;提金凤;
为验证复方阿莫西林(AMC)粉针对仔猪感染大肠杆菌疗效及对血液相关指标与肝肾功能影响,确定药物最佳用量。试验将60头22日龄、体重5 kg±0.58 kg的健康外三元仔猪分为6组,除健康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灌服猪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液。出现临床症状后,除感染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分别按剂量给药,停药后持续观察14 d。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感染后仔猪出现腹泻,死亡率为20%,血液中白细胞(WBC)等显著上升(P<0.05),肝功能相关指标谷草转氨酶(AST)等显著上升(P<0.05),肾功能相关指标肌酐(CRE)等显著上升(P<0.05),尿酸(UA)显著下降(P<0.05);用药后仔猪腹泻情况改善,AMC中高剂量组治愈率显著高于AMX对照组(P<0.05);两种药物均不能对WBC和NC产生影响,但能改善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AMC还表现出剂量依赖性增加肝肾负担的特点;建议AMC粉针按6 mg/kg.bw剂量、每日给药2次、连续给药5 d治疗仔猪大肠杆菌感染。本研究为科学应用AMC控制仔猪大肠杆菌感染提供了依据。
2025年04期 v.33;No.166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王生辉;龚海燕;孙天聪;米荣升;黄燕;阿曼古丽·斯拉依;张艳;贾海燕;赵权;陈兆国;
当前,流浪猫狗已成为公共卫生的一大隐患:它们携带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种类繁多,其中弓形虫尤为突出,极易传染给人类。为了解人用避孕药左炔诺孕酮(LNG)对犬猫携带和传播弓形虫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通过LNG作用于弓形虫来分析其对弓形虫入侵的影响;采用定量PCR技术,分析LNG对弓形虫孕激素受体膜组分(PGRMC)、微线体蛋白3(MIC3)、棒状体蛋白5(ROP5)编码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LNG在体外可抑制弓形虫入侵HFF细胞,且随着LNG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LNG可促进弓形虫的pgrmc基因的转录,同时下调MIC3和ROP5编码基因的转录水平。提示LNG可能通过抑制入侵相关蛋白MIC3和ROP5的表达而阻碍弓形虫的入侵。研究结果为LNG在犬猫中的潜在使用提供了数据支持。
2025年04期 v.33;No.166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范修齐;王志豪;孔兰芳;鲁壮壮;蒋蔚;陈兆国;韩先干;
衣康酸是由巨噬细胞通过炎症刺激促使顺乌头酸脱羧酶生成,衣康酸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炎和杀菌作用,开展衣康酸检测方法研究,是研究其调控作用的关键。沙门菌转录因子RipR(STM3121基因编码)可通过结合STM3121启动子抑制其转录活性,而RipR与衣康酸结合后可解除其抑制作用。基于此调控方式,可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报告基因AmCyan、STM3121及其启动子3个元件串联后构建衣康酸检测质粒,通过检测AmCyan的转录活性,可实现对衣康酸的定性检测。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重叠PCR技术,将AmCyan、STM3121及其启动子序列克隆至pACYC184质粒中,成功构建衣康酸检测质粒pACYC184-STM3121-AmCyan。其次,为了评价该质粒对衣康酸的检测作用,将其转化DH5α,成功获得DH5α-pACYC184-STM3121-AmCyan衣康酸检测模型菌株。最后,向该模型菌株分别添加外源和内源性(大肠杆菌感染RAW264.7巨噬细胞后的细胞裂解液)2种方式产生的衣康酸,验证该质粒对衣康酸的检测作用。结果表明,二者均可成功诱导DH5α-pACYC184-STM3121-AmCyan模型菌株产生绿色荧光,而对照组不产生。本研究成功建立衣康酸检测方法,为后续开展衣康酸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4期 v.33;No.166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邓艳;何淑华;黄燕琼;卢嘉贤;戴金;韦浩延;柏建山;
为建立南美白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的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RAA)检测方法,本研究以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原菌相关的毒力基因pirA和pirB为检测靶标,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恒温荧光RAA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RAA方法仅能扩增出AHPND,与副溶血弧菌、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等9种水产常见的弧菌和病毒无交叉反应;检测的最低限度可达10 copies/μL,组内变异系数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用该方法对301份样品进行检测,检出27份阳性样品,与荧光定量PCR方法相比总符合率99.3%,与巢氏PCR方法相比总符合率97%。本研究建立了快速、特异、灵敏的RAA检测方法,可以用于AHPND的早期监测和现场快速检测。
2025年04期 v.33;No.166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门旭坤;孙婷婷;罗画叶;李爽;朱钧锐;蒋霁捷;孙祁;沈伟;张成鑫;陈超;张泽崧;姜志康;柳宇;高飞;李丽薇;刘长龙;周艳君;李国新;童光志;韩先杰;姜一峰;
近年来,CSF、ASF、PRRS三种疫病已成为危害我国养猪业的主要疫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建立能够同时检测3种导致猪呼吸道综合症疾病病原的多重PCR方法,根据GenBank中经典猪瘟病毒(CSFV)、非洲猪瘟病毒(A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有关基因序列,设计3对引物分别用于扩增CSFV的E2基因、ASFV的VP73基因和PRRSV的ORF7基因的目的片段,建立了同时检测3种病毒的多重PCR。该多重PCR可同时扩增出937 bp(CSFV)、307 bp(ASFV)、140 bp(PRRSV)的目的条带。多重PCR与单一PCR的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这3种病毒的临床快速检测与流行病学调查。
2025年04期 v.33;No.166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邓俊花;陈冬杰;魏方;王晶晶;吕继洲;吴绍强;
为建立一种能够同时检测赤羽病病毒(AKAV)和施马伦贝格病毒(SBV)的方法,本研究以AKAV和SBV的S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其通用引物和特异性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AKAV和SBV双重荧光RT-PCR检测方法,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进行检验。同时,评估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该方法AKAV以及SBV最低检测线均可达1.5 copies/μL;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蓝舌病病毒、口蹄疫病毒均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50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与AKAV、SBV行业标准推荐方法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双重荧光RT-PCR方法,适用于AKAV和SBV的临床检测,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新的筛查手段。
2025年04期 v.33;No.166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王亚新;陈萌萌;王露;李欣;赵洪哲;温永俊;王凤雪;
为建立一种针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检测方法,本研究针对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5'UTR设计特异性引物及TaqMan探针,进行扩增,进而构建阳性重组质粒。经过条件优化建立了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在阳性标准质粒拷贝数在1×10~4~1×10~8拷贝/μL时,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0.998;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0拷贝/μL;可以特异性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与牛冠状病毒(BCV)、牛轮状病毒(BRV)、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以及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不发生交叉反应,病毒滴度与拷贝数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0.997;与商品化检测试剂盒的符合率为97.5%。该方法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早期快速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025年04期 v.33;No.166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蔡青秀;王雷;丛雁方;于春梅;蒋贻海;戴建君;
为了解青岛地区猫杯状病毒(FCV)流行、变异特点和致病性,本研究采集65份疑似FCV感染宠物猫眼鼻咽拭子进行分离鉴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样本FCV阳性率为16.9%,与疫苗株的核苷酸同源性较低,为69.5%~75.4%;分离得到1株FCV命名为FCV2021QD3,经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呈球形、无囊膜,符合FCV形态特征;动物回归试验可模拟FCV自然发病历程,引起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溃疡等症状,剖检肺部出血有实变,病理切片显示病变主要在肺脏、鼻、喉头、舌等部位。研究结果为FCV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获得了可靠的检验用强毒株,为疫苗、治疗性抗体等产品的研制和评价奠定基础。
2025年04期 v.33;No.166 139-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8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王帝;王欣宇;郭伟奇;胡剑刚;张贝贝;姚澜;王芷洋;祁晶晶;田明星;鲍衍清;王少辉;孙亚伟;
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引起鸡的坏死性肠炎,给养鸡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并且该菌产生的孢子能够污染生肉制品而引起人类食源性腹泻,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在减抗限抗大背景下,为了解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及耐药情况,本研究从江苏、浙江等地区养鸡场采集病料,通过选择性培养基、PCR分离鉴定产气荚膜梭菌;并分析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和耐药性。经鉴定,共分离到16株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均为A型。对cpa、pfoA、colA、cpb、cpb2、NetB、etx、iap和cpe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均含有cpa毒素基因,其中2株分离株含有pfoA毒素基因。药敏检测发现,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对庆大霉素耐药最严重,耐药率为100%,其次为林可霉素、杆菌肽、青霉素、头孢噻肟和头孢吡肟,耐药率都在85%以上。然而,产气荚膜梭菌对磷霉素最为敏感,耐药率为12.5%。结果表明,江浙地区养鸡场中产气荚膜梭菌主要为A型,耐药性较为严重。
2025年04期 v.33;No.166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李树凡;张宇名;陈志远;迟丽丽;刘健;于泽海;张玫瑜;徐守振;
为了解山东地区规模化奶牛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遗传进化情况,本研究采用RT-PCR对2019—2021年山东地区10个地市27家规模化奶牛场收集的76份BVDV阳性样品进行5UTR及部分阳性样品E2扩增,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及选取部分阳性样品中的病毒进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76份样品中存在BVDV-1a、1c、1m、1o、1q和1v 6种BVDV 1型亚型;在筛选到的32株代表毒株中优势亚型为BVDV-1m(37.5%),其次为BVDV-1q(25.00%)和1v(15.63%);济南、德州及烟台地区BVDV亚型流行情况较其他地区复杂;成功分离得到1株致细胞病变型BVDV毒株。结果表明,山东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存在众多BVDV亚型流行,应采取相应措施对该病进行综合防控。
2025年04期 v.33;No.166 153-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王旭贞;周登元;曹龙龙;彭佳佳;李国红;史开拓;张燕;
为获得猫疱疹病毒Ⅰ型(FHV-1)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以用于FHV-1的诊断与防控,本研究采集疑似FHV-1感染的患病猫眼鼻咽混合拭子进行PCR鉴定,利用猫肾细胞(F81)对阳性拭子进行病毒分离纯化,并以灭活的FHV-1为抗原免疫BABL/c小鼠,进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结果显示:通过接种F81细胞,成功分离纯化1株FHV-1毒株,命名为FHV-WH株,该毒株能够稳定传代且病毒滴度较高;经制备FHV-WH株抗原免疫小鼠,筛选获得3株能够稳定分泌抗FHV-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3F3、2D8和4C8;IFA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3F3株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能与FHV-1发生特异性结合,其亚型鉴定为IgG1型,轻链属于Kappa型。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FHV-1流行毒株FHV-WH株的分离纯化以及抗FHV-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为FHV-1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快速准确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2025年04期 v.33;No.166 162-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阅读次数:6 ] |[下载次数:7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陈玲玲;范瑞文;何雷;贾琼;秦蓉芬;陈玉红;李雷斌;黄袁慧;刘玉良;李义平;王传彬;
登革病毒(DENV)是一种经伊蚊传播的人兽共患病毒,目前没有特异性抗DENV药物和安全且高效的疫苗。为制备可中和DENV的纳米抗体,本研究构建血清Ⅱ型DENV(DENV-2)特异性噬菌体展示文库,并筛选DENV E蛋白特异性纳米抗体。首先将灭活并浓缩的DENV-2免疫羊驼,采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并提取总RNA,通过RT-PCR扩增羊驼重链抗体可变区(VHH)并克隆入pCANTAB-5E质粒,构建成DENV特异性纳米抗体噬菌体展示文库,然后,以DENV-2 E蛋白为抗原淘筛纳米抗体库,将筛选到的2个VHH片段克隆入pPICZαA载体后在毕赤酵母(GS115株)中表达,并纯化抗体,最后,鉴定纯化的纳米抗体与E蛋白的反应性。结果显示:成功构建库容为9.1×10~8个的噬菌体展示文库;经3轮淘筛获得1株与DENV-2 E蛋白特异结合的纳米抗体DV2-Nb2。本研究为DENV诊断和抗体药物研发提供实验技术基础。
2025年04期 v.33;No.166 170-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崔利兵;张志飞;石晓娜;许榜丰;闫大为;滕巧泱;刘芹防;李泽君;焦培荣;苑纯秀;
为了制备识别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gD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本研究以ILTV作为免疫原,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融合细胞,再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与间接免疫荧光(IFA)技术筛选能分泌特异性识别ILTV gD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并对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特性研究。间接ELISA与IFA试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筛选到2株能分泌识别ILTV gD蛋白的杂交瘤细胞。细胞微量中和试验结果表明,2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抗体均能中和ILTV。抗体亚型鉴定均为IgG1,轻链为κ链。ILTV gD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特性研究为ILTV gD中和表位的筛选与ILTV血清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2025年04期 v.33;No.166 17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段绪来;刘静宜;郭伟强;陈金南;王致远;何秀苗;陈鸿军;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VP2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源性。本研究用纯化的IBDV NN1172株与弗氏佐剂混合,经腹腔注射途径免疫5周龄BALB/c小鼠,3次免疫后,对小鼠进行眼眶采血,用ELISA方法鉴定VP2抗体水平,用抗体水平最高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进行融合后,对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经亚克隆后获得1株传代稳定的单克隆细胞株-2G5(重链IgG2a型,轻链为κ型),经ELISA、IFA及Western blot验证结果表明,该细胞株产生的IBDV VP2蛋白抗体效价高、特异性强。本研究为IBDV VP2蛋白表达检测提供了生物材料。
2025年04期 v.33;No.166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焦爽;李长尧;张朝霞;翁长江;熊涛;
本研究利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对伪狂犬病病毒(PRV)gB基因中富含抗原表位区段进行融合表达及纯化,并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以制备单克隆抗体(mAb)。小鼠经3次免疫后,利用iELISA检测其血清中抗gB蛋白的抗体效价,并将抗体效价达到2×10~4以上的小鼠进行细胞融合。随后通过iELISA和IFA实验对阳性杂交瘤细胞进行筛选。经3~4次亚克隆筛选后,得到了1株可以稳定分泌gB mAb的杂交瘤细胞株293。同时,对其进行亚类鉴定发现该株细胞分泌的抗体类型为IgM型。本研究为建立新型ELISA检测试剂盒、新型疫苗的开发,以及后续中和抗体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生物材料。
2025年04期 v.33;No.166 19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8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王晓旭;张玉杰;沈莉萍;徐锋;齐新永;刘健;何随彬;赵洪进;
肺炎克雷伯菌(KP)可引起呼吸道、泌尿生殖系感染,创伤、败血症及腹泻,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体。本研究利用细菌基因组三代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平台,对前期工作中分离出的奶牛场养殖环节来源肺炎克雷伯碳青霉烯耐药菌KP329进行了基因组分析及碳青霉烯耐药机制研究。结果显示:KP329染色体总长度为5 337 963 bp,共编码5163个基因,GC含量为57.3%,含有23个耐药基因,MLST分型显示KP329为肺炎克雷伯菌ST101型;KP329携带3个质粒,大小分别为291 962 bp(KP329-1)、105 109 bp(KP329-2)以及4572 bp(KP329-3),其中KP329-1为多重耐药质粒,含有10个耐药基因:aac(3)-IIa、qnrS1、LAP-2、sul1、qacEdelta1、sul2、dfrA1、tet(A)、aph(6)-Id、aph(3'')-Ib,KP329-2只含有1个耐药基因(blaKPC-2),而KP329-3不含有任何已知耐药基因;尽管KP329外膜蛋白OmpK35/OmpK36/ OmpK37发生了氨基酸突变,但对KP329碳青霉烯药物敏感性并无显著影响。细菌结合转移实验则表明,KP329-2质粒可在不同种属细菌发生水平转移,增加宿主菌对碳青霉烯及其他抗生素的抵抗性,具有较高的环境扩散风险。
2025年04期 v.33;No.166 197-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4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丁凯璐;马雪青;韩庆彦;杨吉飞;兰喜;付元芳;李坤;李平花;卢曾军;刘在新;刘霞;孙普;
塞内卡病毒(SVA)是一种引发猪水疱性疫病的新发病原体,已趋于全球性传播。为了解甘肃地区猪群中SVA的流行现状和分布情况,本研究收集了2020—2022年甘肃地区猪场血清样品,利用SVA中和抗体竞争ELISA方法检测SVA抗体水平,并对2022年血清样品进行了细胞中和试验验证。结果显示:共检测猪血清样品2324头份,其中2020年505头份、2021年1100头份、2022年719头份,SVA年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9.3%、3.8%、22.2%,总阳性率和场阳性率分别为23.5%和42.8%;ELISA方法与细胞中和试验的符合率阳性血清为95.45%,阴性血清为97.22%。结果表明,尽管近3年来猪SVA疫情在国内未见报道,但甘肃地区猪群中仍存在SVA隐性传播或者潜伏感染。本研究首次连续监测了甘肃地区猪群中SVA的流行状况,这为本地区乃至全国的SVA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流行病学信息。
2025年04期 v.33;No.166 206-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刘文波;李思雨;庞燕丽;陈国昌;刘嘉琪;覃建光;覃一峰;陈樱;欧阳康;黄伟坚;黄稳妃;韦祖樟;
为了解广西地区猪圆环病毒3型(PCV3)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对2020—2022年采自广西不同地区屠宰场健康猪组织(肝脏、脾脏、肺脏、淋巴结等)和血清样品68份以及规模养猪场或散养户猪场的病死猪组织和血清样品162份,进行PCR检测。随机选取部分PCV3阳性样品进行全基因测序,并与GenBank中收录的23株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PCV3阳性率为17.83%,对随机选取的24份PCV3阳性样品进行扩增测序,经遗传变异分析国内主要流行PCV3a和PCV3b两个基因型,在14株PCV3a毒株中,其中1株属于PCV3a-1亚型,7株属于PCV3a-2亚型,6株属于PCV3a-IM亚型,另外10株属于PCV3b亚型;2020—2021年,广西流行优势毒株为PCV3a,2022年,PCV3b替代PCV3a成为优势毒株;全基因组相似性分析显示,24株PCV3基因序列与参考毒株的相似性为98.6%~99.8%;对PCV3毒株的Cap蛋白进行氨基酸比较分析,结果显示,Cap蛋白共有4个高突变区,有2个高突变区是位于T细胞抗原表位区,这些突变可能对病毒的感染性和抗原性有所影响;值得注意的是,Cap蛋白的24和27位氨基酸残基的突变与PCV3的分型密切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广西地区的PCV3流行情况和遗传进化动态。
2025年04期 v.33;No.166 213-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8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