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畅;张雪佳;王利丽;白和平;王苗;李浩;刘勃兴;史秋梅;吴同垒;张志强;
为探究鸡白痢沙门氏菌(ATCC19945)(WT,下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YihE)在鸡白痢沙门氏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基因缺失株(ATCC19945ΔyihE)(KO,下同)和基因回补株(ATCC19945ΔyihE/pBR322-yihE)(RS,下同),并测定了WT、KO、RS菌株的生长特性、抗应激能力、运动能力、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耐药性、抗蛋清杀伤能力、细菌的黏附、侵袭和存活能力。结果显示:与WT、RS菌株相比,KO菌株的生长速度、运动能力、抗蛋清杀伤能力无明显差异;抗应激能力下降了约30%(除热应激42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了约40%,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卷毛蛋白的形成能力下降,但生物被膜主要的组成成分纤维素眼观无明显变化;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增强;黏附、侵袭和存活能力下降。本研究结果表明,yihE基因参与了鸡白痢沙门氏菌的多个生物学过程,且yihE基因的缺失能够使鸡白痢沙门氏菌的相关生物学特性的能力下降,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鸡白痢沙门氏菌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2025年03期 v.33;No.16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阅读次数:13 ]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孙悦;潘利洁;孙文泽;朱进进;庄宝灿;沈继龙;余莉;曹苑苑;
为揭示RLR信号通路中激酶对Ⅰ型干扰素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及qRT-PCR实验鉴定出一个可以负调控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激酶DAPK2;并对其调控特异性、激酶活性以及调控位置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通过使用不同的荧光素酶启动子以及qRT-PCR试验发现,DAPK2可以特异性地负调控RLR信号通路中Ⅰ型干扰素的产生,并且主要集中在IRF3介导的通路上,对NF-κB控制的炎症因子无明显调控作用。利用不同阶段的信号蛋白激活IFN-β启动子发现DAPK2的作用位点在VISA和TBK1之间。其激酶活性突变体对RLR通路调控作用的缺失表明DAPK2的调控作用依赖其激酶活性。本研究为DAPK2在未来应用于治疗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提供了可能的药物靶标及理论指导。
2025年03期 v.33;No.165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方盈盈;郭彦;孙世惠;韩雪莲;李敏;赵光宇;崔玉军;王原;
本研究利用鼠肝炎病毒3株(MHV-3)感染免疫缺陷小鼠建立肝损伤模型,通过组织病理学实验、免疫组化、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检测等,对被感染小鼠肝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以及血清学的分析,比较野生型小鼠和MBL缺陷型小鼠中肝损伤的差异,研究MBL途径在鼠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小鼠肝损伤中作用。结果显示:MHV-3攻毒后,与野生型小鼠比较,MBL缺陷小鼠遭受更加严重的肝损伤和更加严重的炎性反应。本研究结果提示,MBL在鼠冠状病毒感染中具有缓解小鼠肝损伤的作用,可为暴发性肝衰竭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2025年03期 v.33;No.165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杨柯;王溢;邓浩健;唐木兰;曾春晖;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藤茶黄酮类化合物双氢杨梅树皮素治疗细菌性肺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本文利用PharmMapper数据库反向对接来预测APS的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CTD数据库获得与细菌性肺炎疾病相关靶标;取药物与疾病的核心靶点导入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结合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PPI网络图,利用CytoCNA插件计算网络图的拓扑参数,筛选关键基因,并通过DisGeNET数据库对关键靶点的类型进行归属;采用Metascape数据库和R语言对核心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借助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通路”网络图;使用AutoDock软件对化合物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APS抗细菌性肺炎核心靶点有112个,涉及1849种生物学功能,其中38个靶点涉及调节性胞吐、33个靶点涉及细胞黏附调节以及23个靶点涉及炎症反应;依据“化合物-作用靶点-通路”网络图显示,APS可能通过作用于AKT1、ALB、MAPK1、CASP3、EGFR等关键靶标,涉及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免疫应答等信号途径发挥抗细菌性肺炎的作用。分子对接显示,APS与6个关键靶点均有较好的结合。APS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细菌性肺炎作用,为后续APS抗细菌性肺炎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025年03期 v.33;No.165 2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7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赵淑庆;张宝太;刘孟冉;薛涛;钟纯燕;周金柱;刘传敏;主性;倪艳秀;李基棕;李彬;
为了构建以乙肝核心抗原(HBcAg)为载体呈现PEDV S1抗原表位的病毒样颗粒并评价其免疫原性。本研究以HBcAg作为免疫原载体,将PEDV S1中的B细胞表位~(748)YSNIGVCK~(755)插入HBcAg的主要免疫显性区域(MIR),克隆至pET-28a(+)载体,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IPTG进行诱导表达后,通过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纯化后的重组蛋白,通过透射电镜检测其形态学,制备疫苗皮下注射免疫BALB/c小鼠,对其免疫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28a(+)-HBcAg-PEDV S1,并在BL21(DE3)中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纯化、复性后的重组蛋白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病毒样颗粒结构。制备的疫苗能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抗体和中和抗体。上述研究表明,本研究构建的HBcAg-PEDV S1能组装成病毒样颗粒,免疫原性较强,具有成为新型候选疫苗的潜力。
2025年03期 v.33;No.165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赵宇馨;祁晶晶;尚原冰;李浩然;刘婷;王宇;王少辉;田明星;高崧;于圣青;
鸡毒支原体(MG)感染鸡、鸭、鹅等多种禽类,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导致产蛋率下降、生长发育受阻,给养禽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磷酸甘油酸变位酶(PGM)是一种参与糖酵解和葡萄糖异生的重要酶,研究表明PGM在一些病原菌的膜表面分布,并能结合宿主细胞的胞外基质蛋白,在病原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MG中的PGM蛋白(MGPGM)相关方面的研究少见报道。对MGPGM进行原核表达、亚细胞定位检测及免疫原性分析,为进一步探索MGPGM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通过PCR扩增MG的pgm全基因序列(MGpgm),连接表达载体pET-28a(+)并进行原核表达及纯化,获得重组MGPGM(rMGPGM)蛋白;制备抗rMGPGM兔血清,提取MG菌的全菌蛋白、膜蛋白以及胞浆蛋白,与抗rMGPGM兔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反应,分析其在MG菌中的亚细胞定位情况;抗rMGPGM兔血清与MG菌进行悬浮免疫荧光分析,测定PGM在MG的膜表面定位情况;用MG R_(low)感染阳性鸡血清与rMGPGM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反应,分析其免疫原性。在大肠杆菌BL21中成功表达rMGPGM蛋白,制备的兔抗rMGPGM血清抗体效价为102 400,Western blot 显示抗rMGPGM的兔血清能与MG全菌蛋白、膜蛋白以及胞浆蛋白反应,且MGPGM不仅在胞浆中大量分布,也少量分布在膜蛋白组分中;悬浮免疫荧光试验进一步证实MG的细胞膜表面有PGM蛋白分布;且MG感染血清与rMGPGM蛋白具有明显反应条带,说明rMGPGM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文章证实了MGPGM蛋白在MG的膜表面分布,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研究MGPGM蛋白在MG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3;No.165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宋俊菡;王元红;邓小莺;王俊娜;虞凌雪;王斌;周艳君;童光志;李国新;
为了建立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感染昆明小鼠模型,本研究用PDCoV(JS2211株)对8周龄SPF级雌性昆明小鼠进行了感染试验。感染组接种病毒原液(10~(7.6) TCID_(50)/mL),灌胃200 μL,肌肉注射100 μL;对照组经相同方式接种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观察小鼠临床症状,并在感染后的第1、3、5、7、10、14、21天,随机选取3只感染组小鼠及1只对照组小鼠,采集脏器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通过qRT-PCR测定不同脏器病毒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在第7、14和21天出现肠道充气、水肿,肠壁变薄,肠道及肠系膜出血;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感染14 d小鼠肠绒毛部分缺损脱落,绒毛密度低、变短、肠壁变薄,肠系膜有明显出血现象,胃黏膜上皮细胞浅表伴有少许糜烂、脱落,并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qRT-PCR检测发现PDCoV主要入侵小鼠肠道组织,且在感染14 d时,病毒水平达到峰值。本研究为抗PDCoV生物制品及药物的有效性评价建立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2025年03期 v.33;No.165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肖丽;张宝太;蔡旭航;李思远;朱雪蛟;郭荣利;查银河;舒建洪;主性;李基棕;李彬;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感染哺乳仔猪可出现剧烈呕吐、水样腹泻、脱水和死亡,随着仔猪日龄增加,发病则较为温和,但TGEV对1月龄仔猪是否有致病性尚无人报道。本试验旨在评估TGEV SHXB株组织毒对1月龄仔猪的致病性。将5头5日龄仔猪分为两组,第一组口服TGEV SHXB病毒液,攻毒剂量为2 mL×10~(5.0) TCID_(50)/头,第2组仔猪口服2 mL的DMEM。病毒载量最高时剖杀,取其肠道研磨获取组织毒。将8头1月龄仔猪分为两组,第一组1月龄仔猪口服TGEV SHXB组织毒,攻毒剂量为10 mL×10~(6.50) copies/mL,第二组口服10 mL的DMEM。攻毒后每天采集肛拭子样品,荧光定量检测试验猪排毒情况,并记录观察仔猪腹泻情况,7 d后全部剖杀,观察肠道及其他脏器变化情况,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做病理切片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TGEV SHXB对5日龄仔猪具有较高的致病性,且5日龄发病小猪的肠道内容物能感染1月龄仔猪,攻毒猪在3 DPC左右出现水样腹泻,检测到持续排毒,在4 DPC排毒量最高(约10~(8.0) copies/mL);剖检可见肠腔扩张、肠壁变薄充血和肠系膜充血等;攻毒猪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小肠绒毛严重萎缩、脱落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攻毒猪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上皮细胞胞中检测到 TGEV阳性颗粒。本研究首次揭示了TGEV SHXB组织毒对1月龄仔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为TGEV的仔猪攻毒模型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2025年03期 v.33;No.165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程沛茹;方文秀;谭磊;宋翠萍;孙英杰;廖瑛;丁铲;仇旭升;
前期研究发现,信号淋巴细胞活化分子(signaling lymphocyte activation molecule,SLAM or CD150)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相关蛋白4(poliovirus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4,PVRL4 or Nectin4)是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的主要细胞受体,也参与禽副黏病毒NDV感染的感染过程~([1])。为了验证鸡源Nectin4(chNectin4)和鸡源SLAM(chSLAM)在NDV感染中的作用,本研究构建了分别稳定表达chNectin4和chSLAM的BHK21细胞系。感染实验结果显示,稳定表达chNectin4和chSLAM细胞系在接种NDV La Sota株后12 h和24 h NP mRNA水平显著高于亲本细胞,表明chNectin4和chSLAM有助于促进NDV在BHK21细胞系中的增殖,其中chNectin4的促NDV增殖作用更加明显。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鸡Nectin4和SLAM在NDV感染中的作用以及NDV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5年03期 v.33;No.165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邓鑫;魏博文;彭文婧;颜其贵;赵勤;黄小波;文翼平;杜森焱;曹三杰;伍锐;
本研究通过比对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与经典株的gE基因,选择其保守区域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猪伪狂犬病病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所建立的gE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62%~1.30%和0.47%~1.36%;此方法对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细小病毒以及伪狂犬疫苗毒株均无扩增反应,特异性强;敏感性实验表明此方法能检测到的最低模板拷贝浓度为100拷贝/μL,比普通PCR敏感性高100倍。对76份临床样本同时进行荧光定量PCR与普通PCR反应,其中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率为42.11%(32份),普通PCR检测阳性率为36.84%(28份),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95%;对其中4份荧光定量PCR检测为阳性但普通PCR检测为阴性的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均为gE目的基因片段。因此,本研究建立的gE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快速、准确,能够用于伪狂犬野毒感染和疫苗免疫的鉴别诊断。
2025年03期 v.33;No.165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9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傅宇飞;李传峰;田传龙;李泽贤;麦嘉迅;程松;刘禹含;孟春春;朱杰;程国锋;刘光清;
根据GenBank中犬冠状病毒(CCoV)和犬细小病毒(CPV)已有基因序列设计其对应引物,通过对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的优化,建立了CCoV和CPV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评估了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结果显示,该方法最佳退火温度为60 ℃,引物浓度分别为CCoV 1.0 μmol/L和CPV 0.1 μmol/L,检测下限均为10~2 copies/μL。批内与批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该方法用于检测犬腺病毒(CAV)、犬圆环病毒(CaCV)、犬瘟热病毒(CDV)、犬流感病毒(CIV)、犬副流感病毒(CPIV)均无特异性扩增。对68份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CCoV阳性率为22.0%,CPV阳性率为61.8%,与普通PCR检测结果相比,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更加灵敏。本研究建立的CCoV和CPV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对CCoV和CPV的鉴别诊断。
2025年03期 v.33;No.165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7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覃国喜;米树运;孙竹筠;刘德清;罗婷婷;熊炜;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危害生猪养殖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NADC30毒株是PRRSV的一种新毒株,其Nsp2存在131个不连续氨基酸缺失。该毒株在临床流行中致病力不同,且常规PRRSV疫苗免疫无法有效预防其感染,给养殖企业防控PRRSV带来困难。本研究基于TaqMan探针技术,针对经典型PRRSV保守基因序列及PRRSV NADC30缺失区域保守序列,设计不同荧光标记探针,建立双重实时荧光RT-PCR鉴别方法,可区分经典型PRRSV与PRRSV NADC30毒株。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可快速区分经典型PRRSV毒株与PRRSV NADC30毒株,对PRRSV经典型疫苗毒株及临床NADC30毒株样本检测效果良好,适用于猪场临床样品中PRRSV NADC30毒株的快速鉴别诊断。
2025年03期 v.33;No.165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阅读次数:4 ]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沈奇;虞凌雪;高飞;刘长龙;周艳君;李国新;童光志;李丽薇;姜一峰;
SP1作为MHCⅡ类分子反式激活因子CⅡTA的关键上游转录调控因子,在抗原递呈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功能实现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检测猪源转录因子SP1的方法,提取猪骨髓细胞的RNA反转录成cDNA,以其为模板克隆到SP1的片段并连接到Pcaggs载体上,得到重组质粒Pcaggs-SP1。测得质粒浓度并根据公式计算拷贝数,稀释成10~1~10~8 copies/μL的标准品质粒,从而建立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10~1~10~8 copies/μL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与常规PCR 相比,敏感性提高了1000倍;该方法仅能够检测到猪源细胞中的SP1基因,与其他物种细胞无交叉反应;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重复性好。利用该方法对PRRSV接毒的PAM细胞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SP1转录水平被下调。本研究建立的猪源转录因子SP1 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可用于猪源SP1基因的定量检测,为进一步研究猪病病原微生物在感染过程中的免疫逃逸机制提供了准确有效的工具。
2025年03期 v.33;No.165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程琳;李原;王奔;张宏玲;
对绵羊粪样中的双腔吸虫进行分子鉴定并建立特异性PCR检测方法。用PCR法扩增双腔吸虫ITS序列、测序及构建系统进化树,并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中华双腔吸虫虫卵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绵羊粪样中的双腔吸虫虫卵样品的ITS基因序列与中华双腔吸虫(AB369982)同源性为99.7%,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其与中华双腔吸虫聚集在同一分支。所建立PCR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对绵羊粪便中双腔吸虫的虫卵DNA最低检虫卵数为0.032个/克粪便。对采集的30份绵羊粪便进行PCR检测,中华双腔吸虫阳性率为26.67%(8/30),虫卵检测法阳性率为16.67%(5/30)。结果表明,PCR方法可用于绵羊中华双腔吸虫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2025年03期 v.33;No.165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王真真;汤傲星;刘春草;李娜;林亮亮;宋若楠;贾楠楠;杜汉宇;朱杰;李传峰;刘光清;孟春春;
为建立一种检测猫杯状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本试验将截短的猫杯状病毒VP1蛋白表达为重组蛋白纯化后作为包被抗原。采用棋盘式方法优化反应的最佳血清稀释度和抗原包被量,同时对间接ELISA方法的其他反应条件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抗原包被量为2 μg/mL,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1000,37 ℃作用1 h;二抗的最佳工作浓度为1∶10 000;TMB底物显色液37 ℃避光显色反应15 min。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同FPV和FHV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此方法对猫细小病毒阳性血清的敏感性为1∶40 960;组内、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与本实验室建立的包被全病毒的方法平行比较,显示其检测阴阳性血清的值高度一致。结果表明,建立的基于截短的猫杯状病毒VP1蛋白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非常适用于临床样本的检测,可为猫杯状病毒的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3期 v.33;No.165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7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余一然;姚余有;
为了明确假激酶ROP8在弓形虫抵抗宿主免疫中的作用,我们成功构建弓形虫ROP8原核表达体系并研究了多克隆抗体对弓形虫增殖的影响。根据基因分析结果,在ME49虫株中获得ROP8-C的369 bp的截短片段并克隆入pET28a载体中。将此质粒转化入BL21(DE3)感受态大肠杆菌IPTG,诱导并筛选诱导条件,用纯化后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后获得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显示弓形虫裂解蛋白产生了两个条带,表明以ME49虫株为总DNA模板,成功扩增出369 bp的ROP8截短基因,构建出pET28a-ROP8质粒,经过测序和比对后与基因文库中的蛋白序列完全相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合考马斯亮蓝染色检测表达产物显示,在20 kDa有特异性条带且在IPTG终浓度为1 mmol/L、37 ℃诱导表达6 h时表达量最高。弓形虫增殖实验结果显示,该多克隆抗体能够抑制弓形虫的增殖,可为研究ROP8在弓形虫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奠定基础,并为其作为疫苗候选分子提供新线索。
2025年03期 v.33;No.165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庞俊增;袁嘉康;李林岳;秦保亮;李任峰;赵晓会;王自良;
本研究采用RT-PCR扩增猪δ冠状病毒(PDCoV)的核衣壳蛋白N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N,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通过Ni-NTA亲和层析对表达蛋白进行纯化,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以PDCoV病毒包被酶标板,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抗体,评价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PDCoV重组N蛋白(约58 kDa)在0.2 mmol/L IPTG、20 ℃条件下诱导12 h表达效果最好,且以可溶性形式存在;表达蛋白经Ni柱纯化后能与抗PDCo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印迹反应,且能够诱导小鼠产生抗PDCoV特异性抗体,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本研究为下一步建立PDCoV检测方法和开展PDCoV N蛋白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5年03期 v.33;No.165 116-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周雪;高磊;张瑾宬;袁思凌;操蓉;刘丽娜;
为获得能表达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刺突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体外转录mRNA,将设计、优化并合成的RBD基因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RBD;重组质粒转染哺乳动物细胞293T后,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蛋白RBD的表达;以表达RBD的重组质粒为模板,PCR扩增包含T7启动子的RBD基因片段作为体外转录模板,之后利用T7转录试剂盒体外转录获得修饰的RBD mRNA,添加多聚腺苷酸尾后使用RNA纯化试剂盒进行纯化,纯化后的RBD mRNA转染至293T细胞中,利用Western blot进行目的蛋白表达鉴定。结果显示,编码RBD的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并能在293T细胞中表达外源蛋白,体外转录获得修饰的RBD mRNA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翻译,表达的RBD蛋白能与抗RBD的单克隆抗体反应,具有免疫反应原性,为SARS-CoV-2 RBD mRNA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2025年03期 v.33;No.165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李雪雯;李婷婷;李长尧;焦爽;郑君;荣俊;翁长江;
本研究旨在表达非洲猪瘟病毒(ASFV)E184L蛋白(pE184L),并制备单克隆抗体(mAb),为其功能研究提供物质基础。首先,构建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21a-E184L并表达重组pE184L-His蛋白,使用镍亲和层析的方法对pE184L进行纯化,用纯化后的蛋白对小鼠进行免疫,随后取阳性小鼠脾细胞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经间接ELISA方法筛选出能稳定分泌pE184L mAb的杂交瘤细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过表达的外源pE184蛋白以及ASFV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PAMs)表达的内源pE184蛋白。IFA结果表明该株mAb能特异性标记过表达的pE184L蛋白及在ASFV感染的PAMs细胞中表达的内源pE184L蛋白。Co-IP试验结果表明该株mAb能特异性结合过表达的pE184L蛋白及在ASFV感染的PAMs细胞中表达的内源pE184L蛋白。本研究成功表达并纯化了可溶性E184L蛋白,并制备了1株pE184L mAb,该mAb与pE184L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性,这为ASFV pE184L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5年03期 v.33;No.165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阅读次数:5 ]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何肖肖;张立;马海云;赵云海;王青;岳亚辉;邢小勇;武小椿;权国梅;包世俊;
旨在制备抗滑液支原体(MS)FolD的小分子单链抗体(ScFv),并对其活性进行鉴定。本研究从分泌抗FolD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中提取总RNA,利用鼠源抗体前导肽和恒定区的通用引物,通过RT-PCR扩增得到抗体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并利用短肽(Gly_4Ser)_3连接形成VH-linker-VL,将其插入到表达载体pBAD18-Cm中,转化至E.coli BL21(DE3),经0.15%阿拉伯糖于16 ℃条件下诱导表达,并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达结果,进而利用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检测ScFv的活性。结果显示,FolD单克隆抗体VH和VL基因大小分别为357 bp和333 bp,应用Linker拼接形成的VH-linker-VL基因大小为753 bp。SDS-PAGE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cFv在E.coli中以可溶性形式表达,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1 kDa。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结果表明ScFv与抗原FolD有较好的结合活性。本研究成功获得了抗MS FolD的ScFv,为进一步优化ScFv的活性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研究MS快速检测方法提供生物学材料。
2025年03期 v.33;No.165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石涵;周勇志;曹杰;王亚楠;张厚双;夏宣保;徐前明;周金林;
为了保障茶叶主产区茶农的生命健康,查清新发人兽共患重要蜱传病的本底,本研究对我国中东部的河南信阳、安徽六安、浙江金华三地区的茶园中蜱种类及其携带的蜱传田鼠巴贝斯虫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开展了调查研究。在2022—2023年,共采集了963只蜱样本,发现有长角血蜱、微小扇头蜱、褐黄血蜱、龟形花蜱、微形血蜱5种蜱,分别占总数的72.90%、16.72%、9.76%、0.42%、0.21%。应用荧光定量PCR和巢式PCR方法对三地蜱样本中的田鼠巴贝斯虫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田鼠巴贝斯虫在河南信阳、安徽六安、浙江金华三地的蜱样本中阳性率分别为25.17%、13.98%、4.99%。长角血蜱的阳性率占比最高(83.33%),褐黄血蜱和龟形花蜱中没有检测出携带田鼠巴贝斯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在河南信阳、安徽六安、浙江金华三地的阳性率分别为20.07%、5.77%、7.84%,5种蜱均检测到阳性,其中长角血蜱的阳性率占比最高(60.82%),微形血蜱阳性率占比最低(1.03%)。在长角血蜱和微形血蜱中发现有田鼠巴贝斯虫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共感染情况,其中长角血蜱若蜱共感染最为显著。茶园是新发蜱传病高风险场景,应加强相关防控研究。
2025年03期 v.33;No.165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卢玮;刘英玉;白梓妤;蒋金豆;贺腾飞;张柳青;彭斌;苏战强;
以新疆地区动物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宿主菌,从新疆双峰驼粪便中分离SA噬菌体纯化了4个SA噬菌体(分别命名为FH1、FH2、FH3和FH4),噬斑呈圆形透亮的、边界清晰、有晕环、直径为1~3 mm。FH1和FH2的噬菌体液效价为10~8 PFU/mL;FH3和FH4的噬菌体液效价为10~(11) PFU/mL。透射电镜观察4个SA噬菌体头部均呈多面体,均为长尾噬菌体。FH1、FH2、FH3和FH4的MOI分别为1、0.1、0.1和1,裂解周期分别为80、60、90、70 min,裂解量分别为11、8、9270、8108 PFU/CFU。4株SA噬菌体在pH6~11和温度≤45 ℃条件下具有活性。4个SA噬菌体均对临床MRSA菌株SA x8的生物被膜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4个SA噬菌体具有较宽宿主谱和稳定的裂解杀菌能力,能应用在清除生物被膜方面。
2025年03期 v.33;No.165 15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陈海燕;曹智高;卢慧芳;化军;刘守铉;孙攀峰;
为了解郑州部分地区宠物犬源沙门氏菌流行情况及耐药性,2022—2023年在郑州部分地区102家宠物医院及宠物门诊采集患病的宠物犬的肛拭子、粪便等病料组织233份进行沙门氏菌鉴定,采用人工感染小白鼠试验证沙门氏菌致病性,并测定其致病性沙门氏菌菌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结果表明,分离得到了132株沙门氏菌,其中80株沙门氏菌能引起小鼠死亡,为致病性沙门氏菌;80株致病性沙门氏菌以肠炎沙门氏菌(26.3%)、德尔卑沙门氏菌(20.0%)、鼠伤寒沙门氏菌(17.5%)为流行优势血清型;80株致病性沙门氏菌毒力基因mogA、spvA、sse L、spv B、mgtC、spvC、araB检出率为57.5%~96.3%,其他毒力基因检出率为7.5%~15.0%;80株致病性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多西环素等11种药物耐药率在35.0%以上,至少耐4种药物,其中磺胺类(Sul1、Sul2、Sul3)、四环素类(TetA、TetB TetM、TetR)、氨基糖苷类(aac(3)-Ⅰv、aac(3)-Ⅱa、aac(6')-Ⅰb)耐药基因检出率为40.0%~85.0%,其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基本成正相关(除酰胺醇类、多粘菌素类)。从郑州部分地区分离的80株宠物犬源沙门氏菌具有多种血清型,携带多种毒力基因,耐药性严重,且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为该宠物犬源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调查及防治奠定了基础。
2025年03期 v.33;No.165 16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阅读次数:0 ]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张振兴;陈珍;陈巧玲;程逸文;陈思;满初日嘎;杜丽;王凤阳;
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是一种常见致病菌,可以引起多种禽类、家畜、野生动物,甚至人类的感染。本实验室先前从患病海南黑山羊组织中分离出1株D型Pm。为进一步了解该菌株的基因组特征,明确其毒力相关基因和遗传进化关系。为Pm感染疾病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将该菌株命名为“Pm HN01”株,使用SMRT技术和Illumina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生物信息学、PCR鉴定和系统进化树等方法对Pm HN01株的基因组特征、毒力相关基因和遗传进化关系进行分析。将测序后的基因组信息提交至NCBI,获得登录号CP037861。Pm HN01株与其他巴氏杆菌具有相似的基因组谱,大小为2 349 898 bp,GC含量为40.25%,预测到2401个编码基因。在GO、KEGG和COG分析中分别有1651、2227和1912个基因注释。在PHI、VFDB和T3SS分析中,分别有121、43和84个基因注释。此外,选取23个毒力基因引物对其进行PCR鉴定,结果发现Pm HN01株含有exbB、exbD、tbpA、toxA、fimA等12个毒力基因,同北京和新疆等国内菌株的进化关系最近,同美国、瑞士、丹麦等国外菌株的进化关系最远。本研究首次获得了山羊源D型Pm HN01株的完整基因组信息,为Pm的基因组数据库增添了材料,丰富了Pm的宿主类型。进一步完善了Pm HN01株的毒力基因和系统进化信息,为后续Pm的流行区域和致病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5年03期 v.33;No.165 16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6K] [阅读次数:2 ]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黄惠娴;陈巧玲;王雪梅;蒋俊明;刘志勇;陈思;王凤阳;杜丽;
本试验旨在探究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感染小鼠肝脏组织的转录组变化情况,筛选Pm感染后参与免疫反应的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采用腹腔注射法构建Pm(HN01株)感染小鼠动物模型,收集感染组和对照组新鲜肝脏组织,提取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功能富集分析,采用qRT-PCR对测序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5710个DEGs(Fold Change≥1.5且P<0.05),其中2968个DEGs上调,2742个DEGs下调。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免疫相关的GO terms包括肿瘤坏死因子的细胞反应、白细胞介素1的细胞反应、正向调控炎症反应等;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Gs在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补体与凝血级联激活通路等免疫相关通路中显著富集。qRT-PCR验证结果表明,随机选取的S100A9、IL1RN、LCN2、CD14、CXCL1、S100A8、JUNB、TNFRSF1A、CD63、C3共10个DEGs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表明,肝脏在防御Pm入侵中通过激活补体与凝血级联激活通路和TNF信号通路参与免疫应答反应,为进一步研究Pm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2025年03期 v.33;No.165 177-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3K] [阅读次数:1 ]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李娇;王锦明;关贵全;王桂荣;叶得河;马永华;
本研究从甘肃兰州、陇南、天水等14个地区共收集宠物犬抗凝血1628份,采用吉姆萨染色和PCR方法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18S rRNA基因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收录的巴贝斯虫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全省感染率为3.13%(51/1628)。以18S rRNA为靶基因的遗传分析发现,甘肃地区流行的虫株与陕西分离株、河南分离株、日本分离株、印度分离株的B.gibsoni处于同一分支,表明甘肃地区犬感染的巴贝斯虫种类为B.gibsoni。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甘肃省犬巴贝斯虫的感染情况和流行优势虫种。可为甘肃省的犬巴贝斯虫病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数据。
2025年03期 v.33;No.165 18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柯群华;吕亚楠;彭晶;蒋威;严作廷;王胜义;
研究制定中兽药参黄颗粒的质量标准,为新兽药的研发奠定基础。采用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CL)法对参黄颗粒中的麦冬、茯苓、陈皮、甘草进行定性鉴别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对参黄颗粒中橙皮苷进行含量测定研究。TLC斑点清晰,专属性强;橙皮苷含量测定阴性无干扰,方法具有专一性。橙皮苷在5~160 μg/mL(R~2=0.9997)的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加样回收率95.87%,RSD为2.11%。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准确可靠,所建立的标准可以有效控制“参黄颗粒”的质量。
2025年03期 v.33;No.165 195-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阅读次数:3 ]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